著力加快鄉村振興,切實促進城鄉融合發展;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重點在產業,關鍵在人才……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,關于鄉村振興,在建設宜居宜業鄉村方面指出:調動農民參與農村建設積極性;鼓勵各類人才返鄉創業,匯聚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洪流……那么,關于鄉村振興,人大代表們都有什么樣的建議呢?
鮮瑞芳代表建議:以鄉村治理為突破口助力鄉村振興
如何激發農民參與熱情,建設新農村?人大代表鮮瑞芳建議,以鄉村治理為突破口,助力鄉村振興。
鮮瑞芳表示,首先要激活集體經濟,吸引人才回流,“多渠道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,不斷挖掘有口皆碑的模范人物、德高望重的基層干部、反哺桑梓的業界精英以及其他愿意為家鄉建設建言獻策、出錢出力的賢達人士等力量資源,增強鄉村主體治理能力。”
其次,培養一批懂鄉村、愛鄉村、建鄉村的優秀本地人才,不斷提升鄉村治理的專業化水平。“也可以廣開渠道,吸引在鄉村治理、農業科技、經營管理等各方面學有專長、經驗豐富的專業型、專家型人才,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、投資興業、包村包項目等,參與到鄉村振興事業中來。”
“文化傳承缺失制約鄉村治理發展。”在鮮瑞芳代表看來,把優秀鄉村文化內化為群眾判斷是非、明確行動的價值標準,用文化的力量推動鄉村治理健康有序發展。
馬文燕代表建議:支持人才到鄉村就業創業
如何推進農村人才建設,助力鄉村振興發展?人大代表馬文燕認為,首先要支持人才到鄉村一線就業創業,“對各類高校畢業生到鄉鎮企業、涉農企業就業的給予工作補貼、住房保障政策”。
其次,對鄉村能工巧匠、民間藝人進行不斷發掘和培養,通過定點職業培訓機構直接與鄉鎮、村對接組織就近就地培訓的方式,提升勞動力的創業就業能力。
“第三,對有意愿的各類鄉村產業發展、技術帶頭人暢通深造渠道,推薦到高校或職業院校進行研修學習,優化知識結構、提升素質能力。”馬文燕代表說,利用鄉鎮文化中心開設涉農專業課程、開辦鄉村自習室,培養高素質農民隊伍。
馬文燕代表還建議支持退休老專家和干部通過項目合作、短期工作、業余兼職等多種形式到基層開展服務活動,助力鄉村產業發展。
馬俊代表建議:讓村級便民服務站真正“便民”
“近幾年來,大量政府資金與民間資金投入到鄉村振興中,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改善提升,但也出現資源配置無效的情況,比如農村各種便民服務站層出不窮,有的公司盲目建立站點,運營不善,便民服務站空無一人;有的站點投入過多,農村人口分散,站點遲遲不盈利,部分站點已經出現閑置或者轉讓現象,不利于農村發展……”
人大代表馬俊提出將村級便民服務站納入鄉村規劃建設,建成一批更加規范、便民、高效的集快遞、電商平臺、新農人培訓、直播、金融等業務為一體的便民服務站。
馬俊說,根據調研情況看,目前鄉鎮站點由各企業自建為主,業務各異,企業自有資金不足,影響站點運營,政府沒有安排專門的便民服務站建設資金,便民服務站沒有統一的標準,設施和辦公場所不夠完備。建議以“政府牽頭、村級主辦、部門參與”為原則,多渠道籌措資金與激勵機制相結合,采取“以獎代補”的辦法,對建成并驗收合格的服務站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。
焦建鵬代表建議: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產業
人大代表焦建鵬用一位村民致富的故事,引出他關于發展鄉村民宿產業助力共同富裕的建議。
“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六組村民楊慧琴一家,在2017年的時候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,別看是個女人,但很要強,積極參加村上舉辦的休閑農業培訓班。2018年年初,楊慧琴把家里閑置的房屋改成鄉村民宿,通過承接培訓班、旅行團、研學旅行班,每年從5月到10月底,一家五口人忙不停,再加上承包的幾棟溫室大棚種植水果蔬菜,一家人僅用兩年時間,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,還還清了所有債務,日子一天比一天好……”
從楊慧琴致富的故事不難看出,民宿的功能已不是從前單一的住宿,而是迭代到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、商、養、學、閑、情、奇”等元素為一體的復合型鄉村民宿。經過實踐,發展鄉村民宿產業儼然已成為實現鄉村振興、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。因此,焦建鵬代表建議:“對一些生態資源較豐富但產業基礎較弱的地區來說,發展民宿是撬動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可行路徑。”(記者 安小霞 武曉瑜 趙銳)
人大代表意氣風發步入會場。寧夏日報記者 李濤 左鳴遠 王鼎 馬楠 黨碩 攝影報道